色谱仪:优秀的定量和分离工具。中国主要从国外进口高档色谱仪,出口则集中在中低档产品,2019 年中国色谱仪出口金额为 1.09 亿美元,进口 金额为 9.99 亿美元;2020 年中国色谱仪出口金额为 1.15 亿美元,进口金额为 10.37 亿美元。2020 年中国主要进口液相色谱仪,共进口 16584 台液相色谱仪,占色谱仪总进口数量的 59.96%;进口金额为 6.73 亿美元, 占色谱仪总进口金额的 64.88%。2020 年中国共进口色相色谱仪 8980 台, 进口金额为 2.69 亿美元。中国色谱进口量约占市场总规模的 70%,对进口依赖度较高。
光谱仪:定性能力强。北美洲、欧洲和日本市场全球光谱仪器最大的市场。 实力最强的企业分布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根据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光谱仪市场规模为 82.81 亿美元。 其中,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市场规模为 27.17 亿美元,占比 32.81%,欧洲市场占比 25.65%,日本市场占比 12.27%,中国占比为 10.29%。2015- 2018 年之间,我国光谱仪器市场年复合增速达到 7%,2018 年市场规模达到 8.52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6.38 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18 年 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率 6.61741 折算)。
质谱仪:满足高灵敏度、高精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国在质谱仪领域的研发、产业化及应用技术水平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高端质谱仪市场长期被国际行业巨头垄断。国内掌握质谱仪所涉及的原理、模拟、计算、 设计、工程化、工艺化、生产、应用开发及维护等各环节专业技术的专业类公司较少。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4 年至 2020 年,中国质谱仪进口规模从 5.43 亿元增长至 106.75 亿元, CAGR 20.46%。2018 年从美国进口占比 39.06%,是我国质谱仪进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受中美贸易战影响,2020 年新加坡替代美国成为最主要的质谱仪进口国,占比 33%。
医学影像相关仪器:人均保有量提升空间大。国内医学影像设备起步较晚, 人均保有量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巨大提升空间,2020 年 PET/CT 百万人均台数中国为 0.61,同期美国为 5.73。在市场需求及政策红利的双轮驱动下,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将持续增长,2020 年市场规模已达到 537.0 亿元, 灼识咨询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将接近 1,10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 7.3%。
基因测序:行业集中度高,应用前景广阔。2019 年全球测序行业上游市场规模约为 41.38 亿美元,Illumina 的市场占有率约为 74.1%,相关业务收入为 30.68 亿美元;Thermo Fisher 的市场占有率约为 13.6%,相关业务收入为 5.63 亿美元,其他公司包括华大智造在内,共同占据约 12.3%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高。基因测序行业目前已经开始逐步成熟的应用领域包括:多组学研究、人群队列基因测序计划、新药研发与创新、 微生物检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肿瘤诊断治疗、辅助生殖等。此外,在包括农林牧渔、食品安全、海关检验检疫、肿瘤早期筛查等其他应用场景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X 线探测器:下游应用不断打开。根据 YoleDéveloppement,2018 年全球 X 线探测器市场规模为 20 亿美元,其中医疗、宠物用产品市场销售额份额约占 74%。随着医美、宠物医疗、口腔、DSA、内窥镜、动力电池和多种工业检测的高速发展,预计到 2024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8 亿美元,2018- 2024 复合年增长率为 5.9%。
药玻行业:中硼硅玻管依赖进口,攻克中硼硅制管工艺是实现快速替代关键。中硼硅模制工艺已基本攻破,管制工艺仍处于“卡脖子”状态。中硼硅拉管的技术壁垒在于高含硼量的玻璃融化过程中,玻璃的粘度增加、熔化温度升高,制作过程中会出现气泡线、结瘤和外径稳定性的问题。中国自研的拉管技术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拉管良率与进口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量产受限。中国仅有少数几家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玻璃管自 产。更普遍地,国内企业会从外企进口玻管进行二次加工,制瓶技术的难度低于制管技术。自产中硼硅玻璃管不仅技术难度高,生产成本也高于其他药用玻璃瓶生产。
中硼硅药玻管的生产线投资约 1.5 亿,而低硼硅药玻管的生产线投资仅为 2000 万。生产中硼硅玻璃管的设备主要来自进口, 玻璃熔化时所产生的高温对窑炉的腐蚀、损耗更大,后期维护投入较高。 为了保证生产质量,对于生产所用的料道、搅拌器、旋转管等,也需要包裹的贵金属铂铑合金,增加了玻管的生产成本。看好已经具备制瓶技术, 药玻生产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且拥有自产中硼硅玻管技术以及正在进行中硼硅玻管工艺研发的公司。
九、医疗
9.1、政策支持国产产品快速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