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聚光能果断押注第二增长曲线,投入早且决心足,对市场反应非常敏锐。
重仓质谱仪器赛道
一家公司之所以能取得高增长,一定离不开行业的繁荣。这是水和鱼的关系。
对于谱育同理。“我们接下来5年、10年、甚至20年都会聚集在科学仪器里面的实验室仪器部分。虽然这里面有光谱、色谱、质谱等细分方向,但我们聚焦在质谱。因为我们认为质谱应用范围最广,技术含量最高,空间最大,也希望能在质谱做到第一。”何源告诉硬氪。
何源所说的空间除了指国产渗透较低外,也包括了进口台次。根据高校采购仪器数据,质谱仪器进口台次超过70%,光谱低于30%。
在对标企业中,美国的赛默飞世尔和丹纳赫是何源提及最多的企业。这两家也都属于百亿美金收入公司,二者在中国市场收入也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何源也指出了聚光在对手上的学习方向:“我们在认真学习这两家公司的全球化扩张和治理能力、多品种管理能力、职业经理人培养体系能力。尤其是丹纳赫的DBS经营体系,好理念才保证了它34年收购600多家公司,通用才会把丹纳赫CEO挖过去。”
其中,赛默飞世尔目前市值超过2000亿美金,去年收入449.15亿美金;利润69.6亿美金。收入构成中排第一的是实验室产品和服务,超过50%;其次是生命科学解决方案,占比超过30%。
“什么叫卡脖子,就是别人能做出来,你做不出来,而且行业很重要。但如果你也做出来了,价值就会迅速下降。”何源说道。
目前国产科学仪器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核心组件不在国内。通常一个仪器有500-1000个组件,不管核心还是非核心组件都很难在国内找到供应链,但欧洲一个小镇就有好几家细分市场龙头,其整个产业链的配套非常完善。
另一个是科学仪器行业的核心底层涉及物理化学的基础原理。仅从获得诺贝尔奖的国家来看,除了日本获得过一些奖项外,其他大部分都集中在欧美国家。这些基础原理不会短时间发生任何变化,也不太可能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
中国的优势只在于应用层,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消费电子产业链领域等全球领先,但在基础科学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
“国产化的攻坚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在设备的精密度、灵敏度、稳定性、可重复性上做出多年的努力,才能赶上国际巨头。”何源告诉硬氪。
经过几年努力,截至目前,谱育形成了质谱、光谱、色谱等多种技术平台,包括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获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成果。
只做长期有复利的事
何源善于学习和深度思考,也善于观察反思,这种特质可以在他的三个关键选择中窥见一斑——跨国企业、民企、行业,也体现在他入读长江商学院MBA的选择中。
在加拿大时,何源本可以一路求学到物理学博士,但脱离了国内的环境,他一直在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经过权衡,他选择以硕士身份早点融入社会。技术出身的他认为工业无周期,所以选择坚守在这个行业。而在他看来,销售是离商业社会最近的岗位,他的第一份工作就从美国3M公司一线销售做起。
销售打开了何源对于个体和群体的理解,学会从用户视角去看待事物。他学习了用户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认识到销售实际售卖的是稀缺性,拼的是客户对人的信任,对产品和公司的信任。只要具备坚韧、热情、人际关系三个条件,是能够做好的。
也正因为何源对人性的深度理解,所以之后他凭着出色的业绩转型成为一名管理者时,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可能因为小时候的内向、敏感,所以经常观察周围的人,去思考对方想要的情绪价值和物质价值。带团队的时候定KPI和激励也都能比较好处理,最后团队业绩比销售时候好很多。”何源告诉硬氪。
尽管如今硬科技已成为最热门领域,但在2017年何源加入聚光时,社会对国产科学仪器领域的关注并不多。他坦言,聚光开始让他更理解一家公司的三张表和战略,也见识到了《激荡三十年》里面所讲的民企大气磅礴、蓬勃生长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