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热议“新质生产力”的春天,禅城已悄然播下了种子。
日前,由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佛山产研院”)建设的精密仪器中试验证平台在禅城启动运营,将开展精密仪器的ODM、OEM、精密测试、可靠性验证等服务,入选佛山首批重点建设的中试平台。
中试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走进该平台,输入3D图,借助逆向工程,可以对进口产品解剖分析;通过柔性制造,最快10多分钟便可生产出小批量关键部件;利用快速工业设计能提升产品的颜值。
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应用场,禅城正大力建设一批中试、小试及概念验证平台。这些平台如何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能为当地产业带来什么?
●南方日报记者 罗湛贤
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张冠文,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分析测试仪器研究室主任,从2000年开始就跟随国内第一代、第二代科学仪器专家致力于油液光谱分析仪的国产化替代。2014年,其团队研发的转盘电极原子发射光谱仪纳入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拟立项项目,但一直难以产业化落地。
历经4年的摸索,第一代样机终于开发出来,但张冠文并不满意。“顶多是一个实验室装置,从产品的角度看,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科学家擅长搞科研,但不擅长工程化开发,做出来的产品也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张冠文一度陷入苦恼和迷茫。
科研成果落地难、转化率低是一道普遍性的世界难题。从实验室走向应用,一直存在巨大的鸿沟,业界甚至无奈地称为“死亡谷”。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跨越“死亡谷”的关键。数据显示,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
今年1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旨在加快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制造业第一大省的广东,也在谋划产业中试能力提升。
而在佛山,龙年开工第一天,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的号角,明确将布局五大中试平台、十大转化平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努力把佛山打造成为小试中试的天堂。”佛山市委书记郑轲说。
张冠文正是在中试平台的帮助下,圆了科研成果产业化之梦。
佛山产研院依托精密仪器中试验证平台,帮助张冠文团队开展工程化开发、生产工艺设计、产品可靠性验证、生产环境测试、供应链控制等环节,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佛山产研院还协助项目团队从广州搬到佛山,在禅城成立广东中科谛听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股权设计、遴选生产场地和公司运营管理等,实现批量化生产。
如今,张冠文团队研发的转盘电极原子发射光谱仪已经脱胎换骨,成为第六代成熟产品,一举斩获了全国机械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决赛铜奖,不仅打破进口垄断,还深受外国企业的好评。成立短短3年的中科谛听也跻身行业头部,每年营收保持40%—50%的增长。
院所名企布局中试小试平台
除了科学家、创业者,最近张冠文又多了个新身份——精密仪器先进制造技术公共中试验证平台的技术负责人。
该平台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由省科学院牵头建设,佛山产研院负责运营,总投资5000万元,首期已投入2000万元,目前已落户禅城,将提供精密仪器从产品规划设计到工程化开发到精密制造、可靠性验证与应用示范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在张冠文看来,平台的公共性意味着不仅能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商品化,还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科创团队降低研发成本,快速实现批量生产。
就在同一栋大楼,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下称“有研广东院”)也在悄然加快中试平台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