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也非常明显——缺少造车经验。17人中,只有李田原有汽车工作经验。关于汽车制造、电池电机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小米没有披露。相信这也是起初小米造车的关键短板。
为此,小米还上演了一场“千金买马骨”的戏码。2021年刚刚宣布造车后,就有报道称小米提供了吸引力的offer,薪资比市面的高出近20%-30%。随后有报道称,小米开出股权加薪资高达10亿元的待遇挖角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还向多位传统车企的研发大咖抛出橄榄枝。不过随后胡峥楠以“消息不实”予以否认。但其实,2021年,胡峥楠入职顺为资本担任投资合伙人,后来成为小米汽车的高级顾问,相当于曲线加入了小米。
胡峥楠这个消息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释放了小米“重金求贤”的信号。
于立国是2021年加入小米的重要高管。这位大牛是极狐汽车的重要推动者。曾任职北汽集团战略规划部部长、北汽新能源党委委员、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蓝谷智慧董事长。2019年,他主导发布了ARCFOX全新一代正向开发的IMC(Intelligent Module Criterion)智能模块标准架构。随后任ARCFOX事业部总裁。
2021年下半年,于立国入职小米汽车,入职部门为汽车部·综合管理部。目前担任小米汽车北京总部政委,负责统筹小米汽车综合管理工作、专项业务推进以及小米汽车北京总部组织和人才建设。此外他还兼任小米汽车产品部总经理,负责小米汽车产品定义和产品线的管理工作。
除了于立国,黄振宇也是外部加入的重要骨干。黄振宇是原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任职期间参与了公司和北汽新能源的多个合作项目,比如建立双方的合资工厂和极狐首款车型αT量产。目前,黄振宇已经接过供应链业务,帮助小米推进量产。
在去年12月技术发布会上,小米将压铸、电池一体化、电驱列入五大核心技术可以看出,小米的短板肯定是在一定程度上补齐了。
3.技术
拆解五项核心技术:
电机:包含V6/V6s、以及V8s。其中,V8s是亮眼,27200rpm,但是要等到2025年;V6/V6s是21000rpm,是行业较高水平。
电池:CTB一体化电池,理论CLTC续航1200km+,不过目前成熟体系下只能做到1000+km,集成效率77.8%高于比亚迪的66%,ASIL-D全栈自研电池管理系统。
超级大压铸技术:自研9100t超级大压铸技术,生产工时大幅减少45%。高于特斯拉的9000t,低于小鹏的12000t
智能驾驶:自适应变焦BEV技术,感知网格0.05m-0.2m,识别范围5cm-250m;两颗英伟达Orin芯片,综合算力508TOPS。1颗激光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3颗毫米波雷达和12颗超声波雷达(Max版车型)。目标是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年底开通100个城市NOA。
智能座舱:小米澎湃OS视觉统一设计语言,配备16.1英寸3K超清中控屏、56英寸HUD抬头显示以及7.1英寸翻转仪表屏,后排可挂接小米Pad实现五块屏联动交互。
不可否认的是,小米造车时间还很短,Su7所体现的技术还有距离。比如V8s电机到2025年是否是最高要打问号,1000+km的续航已经有很多车企做到,9100t大压铸并非业内最高,智能驾驶领域已经向无图智驾方向卷,华为号称“全国都能开”。
小米最突出的优势还是智能座舱。雷军表示,小米在消费电子、操作系统、芯片、AI等方面的能力都非常强悍,大幅度领先了传统车厂。对于小米汽车的定位,雷军说,“50万以内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的轿车。单说智能和生态,无论什么价钱的车,小米SU7都是最好的。”
基于小米底层系统的智能座舱,能够实现非常丝滑的体验,这要比不同系统之间的弱交互更突出。
新能源汽车始终有两个思路——科技和汽车。科技思路是把汽车当作场景的延伸、屏幕的延伸,更直白来说,就是想霸占用户更多的时间。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就是打通这条路的关键,也是消费电子领域企业的切入点。
华为车BU成功地印证了这条路,华为的鸿蒙生态对于车企几乎是降维打击。以至于东风汽车、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奇瑞、江淮汽车、北汽蓝谷、广汽传祺等纷纷联手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