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行业动态 » 正文

热销全球的“中国制造”为工业增长添彩


  来源: 中国电子报 时间:2024-06-28 作者:浅浅
分享到:



编者按:工业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工业稳则经济稳。2024年行将至半,工业经济各项数据也陆续出炉,《中国电子报》特推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年中观察”系列报道,从投资、消费、出口等多个角度展示我国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巨大潜力。敬请关注。



比亚迪汽车运输滚装船


盛夏时节,在人声鼎沸的欧洲杯赛场上,中国品牌比亚迪广告随处可见。比亚迪成为2024欧洲杯官方出行合作伙伴,这是欧洲杯历史上首次与中国汽车品牌合作。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比亚迪汽车累计出口销量达17.6万辆,已进入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个城市。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比亚迪汽车只是我国制造业出口的众多名片之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7.5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9.95万亿元,增长6.1%。尽管面临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但我国外贸仍然交出一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外贸韧性持续彰显。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近日在《学习时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稳定和扩大工业产品出口,巩固发展“新三样”,打造更多出口增长点。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从家电、服装、家具“老三样”加速迈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到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凭借新技术、新产品脱颖而出,赢得竞争新优势,热销全球的“中国制造”正以新模式、新业态、新市场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添“亮色”。


结构向“新” 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走进隆基绿能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对刚制备完成的光伏电池材料进行发光光谱测试,以了解材料的缺陷分布和电子学性能。据隆基绿能研究院技术专家介绍,测试图像色彩越亮、越均匀,材料的光电转化性能就越好。近日,经欧洲太阳能测试机构(ESTI)认证,由隆基绿能自主研制的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再次打破其此前创造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世界纪录,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4.6%。


太阳能光伏产品是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代表性产品之一,凭借高效、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等“过硬”品质,成为海外客户的首选。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出口量分别为14.4GW、13.3GW和62.8GW,分别同比增长13.6%、36.3%和22.6%。


隆基绿能硅片制造


在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看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之所以赢得全球市场的认可,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技术的不断创新。“二十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创新,技术优势领先全球,为抓住市场机遇奠定了基础。此外,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该负责人说道。


而这只是以技术创新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的一个缩影。如今,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智能家电、智慧终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已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工业产品出口的“主力军”。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近六成。其中,船舶、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出口分别增长100.1%、26.3%和17.8%。


在创新创造的沃土里,传统制造业,如家电制造业,也正通过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彩电品牌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和消化各类需求,推出原创显示技术加持的高端电视产品。例如,海信在全球激光电视领域领跑,TCL在Mini LED电视赛道撑起“半边天”;在洗地机和扫地机等部分品类中,石头科技、科沃斯、云鲸等企业通过导航、避障、自清洁等技术创新,开始引领全球产品迭代;显示产业规模持续位居全球首位,显示产业总体产值、液晶面板产量产值、显示面板专利申请量等多项核心指标均领先全球。


“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走俏’海外,折射出的不仅是我国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更体现了我国总体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新竞争优势的形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福军指出,“当前,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瞄准国际高端技术、前沿技术,瞄准高水平竞争,相信在未来,我们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中国制造,制造业企业,新能源汽车    浏览量:211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