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高科技的引领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将目光瞄准了这一前景广阔又极具挑战的领域,于近日推出了一款紫外成像漏电检测仪。
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7所,可以看到,该设备是一台通体黑色的盒状机器,大小与一本牛津英语词典相仿,重约3斤,成年人一只手就可以轻松托起。最引人注目的是机身正前方的两个直径5厘米左右的镜头,一紫一黑,一个负责感应紫外线,一个则负责观测可见光。紫外图像可以精确显示目标产生电晕和放电情况,可见光图像可以还原被测目标周围的背景信息,二者结合生成的双光谱融合图像,相当于在一幅图像上明确指出了目标漏电位置情况。
“紫外成像漏电检测仪的研制难点有两点,首先是产品的工程化,即要将紫外成像技术与可见光、图像处理、智能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成熟的产品。其次是要小型化轻量化,才能满足日益机动、灵活的检测需求。”该产品负责人宋亚军介绍。而凭借207所在航天光电领域的技术积累,这些问题都被一一攻破。
无人机 紫外成像:强强联合
说起这款漏电监测仪,还有一个亮点不得不提——它可以搭载无人机平台使用。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发展迅猛,航拍、搜救、监测甚至是演出领域,都离不开它们的参与。
和传统的人工巡检相比,无人机行动灵活、巡视面广,无论是建筑物、树林还是山区、丘陵、沙漠,人到不了的地方它都能到,且效率更高。据计算,在山地丘陵地带,靠人工巡线平均每天只能巡查1.5公里至2公里,而同样的巡线里程,采用无人机只需要2个小时左右。而相比直升机巡检的高昂费用,它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成本更低。因此,这两年,无人机巡检正在引起业界的关注。但由于技术难度较高,可搭载无人机的紫外设备却鲜有厂家涉足。
207所研制的这款紫外成像仪外形小巧、轻盈,可悬挂在无人机底部而不影响其飞行,与动辄几十公斤的机载设备相比,可以说是为无人机“量身定制”。飞行时,设备与线路的距离最近可以达到5米(手持、直升机设备的观测距离往往在几十甚至上百米),让其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紫外成像漏电监测仪研制成功后,先后在中国电科院高压所、清华大学等试验场所完成多次室内外实验测试,在高低温、振动和可靠性等相关试验中表现良好,终于推向市场。而就在3月份,产品也拿到了首个订单,总金额达千万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电力系统就可以看到它们忙碌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