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王宁2月21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红外体温枪的工作原理是,自然界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都会依据自身温度高低对外发射红外辐射能量,体温计中传感器将采集到的红外线辐射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进一步处理后最终以数字信号的形式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元器件的精密度,体温枪自身算法,以及外界环境都是影响测量结果的重要因素。“外部环境光线强弱,温度高低,甚至人的不同肤色、女生脸上有没有擦粉底,都有可能影响人体红外线辐射能量。”
刘毅向记者表示,国内红外额温枪所选用的其他大部分元器件,包括芯片等其实大多是国产品牌,在国产品牌量不足的情况下会考虑选择进口品牌补充。对于红外温度计而言,影响测量准确度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分别是:
-用户的实际操作要准确,需按照说明书操作;
-对测量条件有要求,比如当被测者额头经历冷热风吹、有汗水、刘海或者帽子等遮挡,或者刚经历剧烈运动时,额头温度会暂时变化;
-仪器所处环境温度要稳定;
-仪器要保养消毒,探头除尘。
另外,从制造端的角度,仪器对生产厂商的要求也较高。“主要核心器件如测温传感器要选择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的品牌,红外辐射采集的通路设计要最大限度保证多采集、少干扰,MCU的处理能力要满足医用标准,补偿算法及临床验证的能力要充分满足,这些是基础能力。此外还要尽可能对用户的测量操作有纠错和补偿能力,才能保证产品设计上的准确度。”刘毅补充道。
此外,刘毅还表示,厂商需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对关键工艺做到100%全检验证,特别是测量精度的检测。刘毅认为,“影响准确度最大的因素在于环境、体温计和被测者的稳定状态,从硬件角度来看,传感器的抗温度冲击能力越强、性能越稳定会越好,芯片没有太大影响。”
他进一步告诉记者,在影响体温计性能最大的硬件——热电堆传感器上,国内外的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内部晶圆,其制造工艺是核心技术瓶颈,该技术主要被德国掌握,所以市场上的进口传感器和国内一线传感器都在使用德国制造的晶圆。“除晶圆选择之外受德国工艺限制外,其他(技术)差别不大。”
王宁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企业最早开始关注额温枪是2003年非典,人们逐渐发现,非接触式的体温计可以大大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
当年,国内也基本上没有可以自主生产的额温枪,上游传感器等元器件完全是处于被境外厂商“卡脖子”的状态。17年过去,国内的红外体温计技术有了不少突破,但是由于市场需求的问题,规模一直不大。王宁告诉记者,这17年来,国内的红外体温计应用从工业层面逐渐到医用层面,测量精度也在不断提升。
记者手记丨额温枪“倒爷”——巨大供需矛盾下的“畸形”产物
写完这组报道时,QQ群和微信群的“倒爷”们还在奋力“买卖”着口罩、额温枪等防疫物资。他们大多手上根本没有现货,自然极少有真正成功交易案例。在“倒爷”这个链条中,极少有真正的买家,有的只是一手倒一手的需求,一手倒一手的供应。似乎水很浅,又似乎水很深。
随着这种“倒爷”现象被曝光,用他们的话来说,“现在真正有现货的,都觉得现货就是烫手山芋”。因为他们不知道额温枪的产能什么时候能完全跟上,正规渠道什么时候有货,他们高价拿到的一丁点现货会不会就砸在了自己手上。
有上市公司董事长告诉我,“我现在每天微信询单都超过百万台,持续两周多,熟悉的不太熟悉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他说,额温枪的这种乱象,是巨大供求矛盾下的产物。可见,额温枪市场的供需矛盾依然十分尖锐的。又或者说,正是因为这些“倒爷”等各色“中介”的存在,进一步吹大了整个额温枪的需求量?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额温枪是个小行业、小市场。疫情发生后,“倒爷”涌入使得这个行业得到空前的关注,也使得这个行业空前的“乱”。“倒爷”们冲着利益而来,在这个行业搅了一趟浑水,最后拍拍屁股离开。最终谁来为这些乱象埋单?希望不是消费者,希望不会是整个行业。(每经记者 陈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