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改变了许多行业的发展轨迹。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受挫,比如:消费电子、餐饮、旅游等领域;但也不乏一些行业的发展在这个时间点顺流而上,比如:医药、健康监测设备等。
健康检测设备需求的持续增长,也同步拉升了许多类型传感器需求。首当其冲的,就是眼下随处可见的红外测温传感器,同时,红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
在多领域受青睐
某供应链厂商市场部负责人告诉集微网:“我们现阶段的客户群以海外客户居多,去年第二季度海外疫情爆发以来,红外测温类型的产品需求明显增长,迄今为止许多客户陆续都向我们提出了这类需求。”
不仅如此,进入后疫情时代的红外技术也逐渐被更多领域看到。虽然国内市场对于测温类产品的需求高峰已过,但红外技术在许多领域却出现了新的应用。
行业人士向笔者介绍:“目前在包括手机在内的消费电子领域,汽车、安防、能源、医疗等领域都出现了基于红外技术的应用,只是对应的细分场景各有不同,不过绝大多数还是在热感应、热成像的技术基础上开发新应用。相对而言医疗领域更特殊一些,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案例是与AI技术结合。”
虽然终端市场的发展如火如荼,但产业链最先暴露的就是来自传感器制造的产能短板。红外技术相关的市场一直以来都相对小众,因此全球生产红外传感器的厂商数量也并不算多。当疫情爆发大幅提升需求,使得传感器产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吃紧的局面。
上述行业人士指出,由于红外传感器的制程比较特殊,与消费电子中用到的许多传感器都是截然不同的;除此之外,这类传感器的精准度把控也十分困难,如果是对精准度要求不高的低端产品还好,但用于更多场景的红外传感器做起来难度很大。
“在疫情发生后,其实是有很多厂商想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却被技术门槛限制,只能以失败告终。”他谈到。
除供应链端的限制外,集微网还了解到,前文列举的各领域应用案例实际落地的情况并不算乐观,更多的尚且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能否落地是关键
不可否认的是,疫情的发生在有形或无形中改变了我们许多的工作及生活习惯。以体温检测为例,这几乎成为每个人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
有零组件厂商在受访时指出:“现在除了专门的额温枪、测温仪外,甚至有一些消费电子客户也向我们提出,想在终端加上一颗热感应的镜头。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产品面向疫情持续扩散的海外国家和地区会有一定的需求,因为或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海外用户仍会处于居家办公、教育的状态。”
据其透露,在消费电子领域,不论终端产品是手机还是笔电,都有客户曾经考虑过相关的方案和设计,包括OPPO、联想等。只不过,这一想法最终因为成本问题而夭折。
集微网向行业人士了解到,当红外热感应镜头使用到消费电子产品中时,终端产品本身的玻璃盖板会过滤掉光线,导致这颗热感应镜头无法正常运行。为了保证其功能,需将盖板玻璃改为镂空设计,而这样的工艺所需要消耗的成本远超出颗红外热感应镜头本身。
除了在消费电子市场的落地过程中受挫,这项技术用于汽车领域的红外热成像夜视ADAS系统也显得有些“鸡肋”。
业界周知,ADAS辅助驾驶系统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活体、动态、距离等多项监测功能兼具的基础上。
然而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其中最主要的功能,还是体现于车身周围的活体监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升级,车企显然需要具备更多功能的监测技术和产品。例如最近风头正盛的车用激光LiDAR,两相比较下,LiDAR不仅能够取代红外感应的功能,甚至做得更好更全。
综上而言,这项技术似乎在受众较广的消费类市场落地稍加有些困难。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不少行业人士对红外技术在能源及医疗领域的应用颇为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