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登峰下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仍有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尤其是先进科研仪器研发方面基础薄弱,诸如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质谱等设备,基本完全依赖于进口。
海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的先进科学仪器的规模大约是300到400亿美元。为此,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建议国家加大科研仪器的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建议,"加大对科学研究中新方法和新手段课题的支持"。"十四五"刚刚开局,位于上海张江的光源二期项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项目等重大科学装置,就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建设和运行之中。印杰表示,大科学装置,就是科学家的眼睛和科学家手中的武器。
这些"国之重器"开放运行后,会大幅提升上海的科创策源能力,为基础研究向未知领域进发提供有力支撑。为了解决这些可能成为下一代“卡脖子”的地方,印杰呼吁,只有方法更新了、手段升级了,才有可能大幅提高科研能力和应用水平。因此,对于以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新方法、新手段,"一定要支持,一定要强化"。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徐英建议,“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供科技资源支撑,可有效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徐英委员建议,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对接线下服务,实现不同区域平台的仪器设备数据库等优质资源共享对接,建立全国范围内各地市参与的全国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联盟,协商制定统一的行业政策、条例法规。制定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服务标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精准性,为政府主管部门科学管理与设置科技创新平台、购买本地区急需大型科研仪器、监管市场化运营公司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带来了《全面取消科研仪器设备进口减免税相关政策为提升国产科研仪器设备竞争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的建议。建议针对我国科研仪器设备进口免税政策和国际国内科研仪器发展的现状,提出为加快我国仪器设备的独立自主,建议加强政策研究和调控,取消科研仪器进口免税政策,消除其带来的不平等竞争影响;制定科研仪器设备企业制定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建立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科研仪器发展路线,促进国产仪器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加快重大科研平台、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成果的集中度、显示度,加强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先进制造业在协同发展。
目前我国从最普遍的光学显微镜到每台价格4000多万元的冷冻电镜,都面临着高端核心技术匮乏,依赖进口,有被“卡脖子”的风险。我国目前科研仪器行业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有限,难以支撑科研仪器行业有效地规模化发展;科研仪器设备产业的上下游脱节,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相关行业人才面临的挑战重重,对行业的重要性和风险性缺乏社会认知。
为此,《关于对重大科研仪器行业进行重点支持的提案》从三个方面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自然基金委和科技部能加大资助力度,提高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经费投入。
二是鼓励深耕在科研仪器行业的企业积极创新,探索产学研结合发展。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委托行业协会或者第三方机构全面调研科研仪器设备行业的发展情况与全产业链现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打通行业上下游提出指导意见,辅助和推动政府部门进行行业战略规划和制定支持政策。
三是优化相关人才支持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在人才的晋升和筛选上,去除“唯论文论”,主动肯定和积极扶持从事科研仪器研发的科研人员。建议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或者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所宣传普及科研仪器设备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战略地位,引导其优先使用国产化设备,逐步扭转大量购买国外科研仪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