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何珊珊
编者按:「中国科创故事」是一个讲述中国上市企业科创故事的访谈栏目。我们聚焦科创企业生态圈,传递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鲜活的案例,见证中国科创力量的崛起。这是第3期专访,看科创板“国产质谱仪第一股”禾信仪器如何攻坚国产化。
破解微观世界密码的质谱仪,撑起了中国高端科学仪器的领航者。
2024年,是禾信仪器(688622.SH)诞生20周年。作为国内质谱仪领域少数从事自主研发的企业之一,禾信曾经多次牵头承担或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计划,2019年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国内高端科学仪器领域的明星企业。
质谱仪,作为分析化学中的“超级侦探”,能够精准识别并测量物质中的微量成分,对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但此前质谱仪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所垄断,国内企业难以涉足。
20多年前,禾信的创始人周振博士在大学期间接触到质谱仪后,萌生了“做中国人的质谱仪”的念头。在德国吉森大学读应用物理学博士期间,周振成功研制出了分辨率达20000的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指标为当时国际同类仪器的最高水平。2004年,周振回国后在广州创办禾信仪器,2009年得到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及其他知名风投机构的投资。
经过数十年的深耕与积累,禾信不仅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谱仪产品,还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国产化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品牌的技术壁垒。例如,禾信研制出的国内首台大气压基体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掌握了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核心技术的国家。
今年是科创板设立的5周年,也是禾信仪器上市3周年。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中,禾信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域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在国产化的道路上,禾信应如何面对挑战,实现技术上的飞跃与突破?近期,时代周报专访了禾信仪器董事、董秘陆万里,共同探讨国产化过程中行业面临的挑战。
国产化的长期使命是突破和创新
时代周报:质谱仪国产化产业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想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还需要多长时间?
陆万里:最大挑战是与国际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首先,差距体现在仪器种类上。国外厂家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齐全的产品体系。相比之下,国产质谱仪在种类上尚显匮乏。更关键的是,对于某些质谱仪的原理和技术,我们尚未完全掌握,这进一步制约了仪器种类的拓展。这背后,高端人才短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次,体现在仪器性能上。仪器性能包括硬指标和软指标两个方面。硬指标如灵敏度、分辨率等,是设备性能的直接体现;而软指标如稳定性、可靠性、重现性等,关乎设备的使用体验和长期价值。进口仪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在这两方面已经具备了显著的优势。
最后,体现在应用开发能力上。国外企业在仪器硬件研发的同时,也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形成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要想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我认为中国可能至少还需要三十年的时间。质谱仪器研发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品牌建设,决定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但随着国家不断重视并持续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上企业自身的技术突破、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一进程有望加快。
时代周报:重研发是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共性。2023年,禾信仪器的研发投入占比达18.45%,高于中位数。但对比2022年,禾信仪器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都有所下调,公司对此有何考虑?作为科创公司,你认为应该怎么保持研发投入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