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中国还没有一家企业具备这样的能力。科学仪器公司一方面要不断投入营销去开发新客户,另一方面要不断投入研发去生产新产品,面临两端压力。
据我了解,在当前的技术力量下,近红外是科学仪器中少数通过MEMS技术,能够从实验室搬到生产线上的领域,也就是从科学仪器变成了过程仪表。常见的过程仪表如流量计、温度计等。过程仪表企业面对的客户群体是无限的,每个客户可使用的场景也不唯一,能够解决复购、粘性等问题。
按照过程仪表路径,我们选择流程工业为发力方向。流程工业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生产环节添加不同的原材料,通过化学性质变化生产出产品。
从工业的发展史看,历经人工化、自动化演进,工业正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而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温度、重量、流速、流量等物理性质变化,还有诸如氢氧化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次氯酸钠之类的化学性质变化。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实时检测化学性质,一方面能够替代原本的定时检测,另一方面能够把反应终点控制在最佳状态——相当于给自动化生产提供了一个智能化方案。
《21世纪》:在智能制造领域,公司有哪些发展规划?
阎巍:我的理解是,智能制造有三个重要支柱:一是感知,二是控制,三是执行,我们的发力点在感知和控制的交界处。
我们希望把近红外技术传感器化:首先是仪表化;其次是把仪表做得更小、更便宜,变成一个传感器。原来有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近红外是光学传感器,我们希望把近红外变成传感器架构的一员。
在智能制造领域,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近红外技术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产成率、生产品质,帮助客户在生产工艺上基于经验数据实现数字化可控。
加快出海步伐
《21世纪》: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逐渐在农业、化工、发酵、制药、食品等领域实现应用。接下去,您较为看好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哪些领域的应用?
阎巍:近红外技术可用的方向非常多,我们会在评估需求、市场规模后,安排拓展的先后顺序。
我们的选择标准首先是需求有长尾效应。我们会综合考虑:技术提供给对方后能够节约多少成本,如果对方能够在两年内收回投资,那么后续时间都是净收入期,企业才会愿意购买。我们希望企业用了设备之后,和我们达成双赢的局面。
假如能够双赢,我们会继续考虑市场是不是足够大。我们不太愿意做小众化的市场,不然投入巨大,产出结果却不如人意。
《21世纪》:公司在出海方面有怎样的计划?
阎巍:公司自2021年开始布局国际市场,截至2023年底已进入北美、欧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新加坡设立子公司。
在我们今年的营收目标中,来自国内的收入要高于国际,预计很快国内、国际的收入会持平。自今年起,公司已经加大在海外市场的投入,加速海外市场布局。
从增量角度,增量市场分为两部分:一是近红外技术未进入的行业,国内、国际进入难度一样;二是近红外技术已经进入行业、但国际厂商未覆盖的空白市场。对于前者需要进行市场教育,后者则不需要——国际企业已经完成了大部分行业的教育,这一市场在国际比国内更加广阔。
《21世纪》:不久前公司完成了一轮超亿元融资,这一融资进度在业内处于什么位置?
阎巍:在国内的近红外领域,我们目前是唯一获得融资的企业。
事实上,在投资前评估中,投资机构也很难找对标企业。因为从发展路径看,我们不能和科学仪器公司对标,而更加匹配智能制造企业:把技术工程化,应用于尽可能多的场景,在此基础上逐步生产新的技术、设备。换言之,是以工业领域的需求为导向生产技术。
我们目前在涉足领域几乎都做到了第一名,投资机构梳理对标企业也发现第二名到第N名加在一起的营收还没有我们的一半,因此,我们成功获得了风险投资。这一轮融资由达晨财智、元生资本共同领投,闲庭基金跟投,点石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另外,考虑到接下去的国际化步伐,我们计划近期再融一轮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