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市场分析 » 正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何以成为世界第一?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时间:2024-07-30 编辑:流川
分享到:



有得用是前提,用得好才能赢得市场。十年来,全产业链协同作战,高比能量、长续驶里程的车型不断面世,充电、换电两大补能模式竞速奔跑,逐步打消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顾虑。


2021年,广汽埃安AION LX Plus闪亮登场,成为全球首款纯电续驶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量产车。如今,续驶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纯电车型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的焦虑加速破局。


充电方面,一批从800伏特高压平台诞生的新车型密集亮相,最新超充技术正让充电时长缩短至15分钟、10分钟。喝一杯咖啡的功夫,就能满电出发,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真实体验。


换电领域,蔚来也在牵头逐步拓宽“朋友圈”,探索跨品牌服务。截至目前,蔚来已分别与广汽、路特斯、吉利、长安、江汽集团、奇瑞、中国一汽、鸿蒙智行等达成合作,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补能的更多可能性。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024.3万台,同比增长54%。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充电便利性提升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容,构建了良好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新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提档升级,在满足消费者已有需求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共同促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开拓市场蓝海的强大磁场。从夹缝中顽强生存,在市场中完成蜕变,靠品质赢得消费者,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掀起新的国潮热,更开启了壮丽的“品牌出海”征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而2014年,这一数据还不到8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超过30%,相比2014年的0.32%,增长了近百倍;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技术向新,品牌向好,产业向强。十年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经历了从“置身事外”到“喜出望外”的转变。新能源汽车市场认可度显著提高,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成本也得以在大规模应用迭代中快速下降。我国新能源汽车逐渐摆脱政策依赖,不断向市场化方向迈进,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据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占比已超80%,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越来越足。


“活”:以开放竞争催生市场生机活力


开放与竞争,演绎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交响曲。十年来,在开放的市场机制和良性的竞争生态共同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企业“动”了起来,市场也“活”了起来。


随着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开放发展的新时期。


2018年,中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当年12月第一辆整车下线。


特斯拉犹如一条重磅“鲶鱼”,搅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池春水”。不仅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快速发展,也倒逼本土企业在新技术和新产品上不断更新迭代。


开放带来竞争,激发活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你追我赶”的发展热潮。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传统车企奋起直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百舸争流、多元竞争、不断涌现各种可能性的生动图景。


一批批造车新势力应运而生,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部分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捷足先登、攻城略地,其高科技属性与跨界交融、快速迭代能力,给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蔚来“换电”模式、小鹏自动驾驶……新思维颠覆了传统造车逻辑,打开了从产品到服务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


面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大趋势,传统车企积极拥抱变化,实现快速转型。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上汽、广汽等自主品牌迅速成长、赶超,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生力军,完成从传统车企到新能源车企的蝶变。


百舸争流、充分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了一场“淘汰赛”。落后产能逐渐退出,优质产能加速释放。


2020年,造车新势力博骏最先出局,由此拉开新能源汽车产业“淘汰赛”的大幕。这些年,在优胜劣汰这一市场机制作用下,不少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外资企业先后退出。


关键词:智能网联 车路云一体化    浏览量:4864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市场观察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