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有句俗语,“越往上游走,卖水人越安全。”
生命科学最上游,一定是科研层面,而这个层面最大的卖水人,当属实验室中的高端仪器设备生产商。
只不过,在这个离科学最近、离下游最远的关键领域,国产化率仍是捉襟见肘。据海关总署资料,2020,国内理化分析设备进口额为100.9亿美元,贸易逆差持续多年,且呈扩大之势。
微观到产业层面,不妨理解为:掌握核心技术的外企躺着吃肉喝汤,国产厂商却还在找米下锅。
继生物药、CXO相继"退烧",上游生命科学行业俨然成为下一轮医疗产业行情的最佳接力者。那些被核心技术掣肘的疼痛、那些关于“卡脖子”的后怕,都在推动这个细分领域加速前进。
被卡脖子的窒息
科学仪器,被称作科学家的“眼睛”、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在几乎所有高科技工业领域都必不可少。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曾将科研仪器比作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仪器仪表工业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达到66%。4:66,可谓四两拨千斤。
越往上游走,越是科学先锋地。
据统计,截止2017年,诺贝尔自然科学获奖项目中,因发明科学仪器而直接获奖的项目占11%。有72%的物理学奖、81%的化学奖、95%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都是借助尖端科学仪器来完成的。
不难猜测,正如芯片、半导体等高端工业领域一样,科学仪器也存在“被垄断”的问题。
去年6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韩立对我国高端科学仪器现状的描述为——多种科学仪器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某些类型的仪器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甚至趋近于零。
极度需求、又极度匮乏,这种关键物资,和平时期可以是国家之间促进关系的礼物,冲突时期难免成为被限制的要害。
自中美贸易冲突以来,美国对华关键核心技术输出逐渐封锁。截止2020年12月,美国出台的针对中国的《商业管制清单》(CCL)全部条款为4510条,其中涉及科学仪器管制的占比超过42%,约为2000条,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日的处境,源于对进口的长期依赖,这不仅导致缺乏议价权,还会让关键科研工作受制于人,限制发展。
全球化竞争,残酷又公平。用终局思维,实现底层核心技术的突破,已经刻不容缓。
打破垄断:慢慢来,比较快
科学仪器范围极广,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应用较为广泛、具有代表性的质谱、色谱和光谱。三者均是实验分析中的主要工具。
其中:
色谱和光谱分别擅长定量和定性分析;
质谱则更胜一筹,在对灵敏度、精度有很高要求的定性、定量分析上具有很大优势,而且检测效率更高,一个项目色谱等传统方法要用到1小时,质谱只要20分钟。据悉,当前全球还未有可以替代质谱仪功能的同类检测仪器。
▲质谱、色谱和光谱介绍
从市场规模来看,质谱、色谱、光谱,2018年在中国市场规模分别为111.93亿元、94亿元、56.38亿元;进口比例分别高达85%、73%和80%,情况不容乐观。
全球垄断格局稳固,巨头多以并购养成
跨国企业是科学仪器行业中的霸主。根据2018年全球科学仪器销售数据,TOP 20品牌均是海外企业,其中美国8家、日本5家、德国与瑞士各3家。
其中,
美国赛默飞世尔仪器板块销售额达63.3亿美元,排名第一。
日本岛津排名第二,销售额21.8亿美元,仅为第一名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