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大年初五,也是春节年后返程高峰的开始,春运客流量超7亿人次,当日,我国最重要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特意关注全国各地春运返程情况。
比较特别的是,本次《新闻联播》关注的春运,有3分多钟时长,聚焦在我国一个细小的被“卡脖子”的高科技领域——传感器,这也是新闻联播比较罕见地科普某科技应用,该新闻片段着眼介绍传感器在高铁、道路、桥梁等交通节点中发挥的作用,展现我国传感器等高科技为春运保驾护航,该新闻片段以《传感中国——分秒为计守护回家路》作为小节标题。
在《新闻联播》的介绍中,可能许多民众第一次听到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倾角传感器……等等陌生的名词,此前或许也并不知道传感器在现代信息科技中有多么巨大的作用。
与许多高科技领域一样,传感器同样被“卡脖子”,据权威机构资料显示,我国80%中高端传感器需要进口!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达90%!
《新闻联播》春运中,传感器在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传感器有多重要?中国传感器水平如何?
《新闻联播》:传感中国——分秒为计守护回家路
首先,我们来看看《新闻联播》中的介绍,传感器如何在春运中,发挥重要的监测作用,分秒为亿万民众守护回家的道路。
家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小伙夏加拉布,在重庆北站登上了开往成都的复兴号列车。短短77分钟的车程,这趟列车经过的是世界上地质最不稳定的区域之一,平均每3分钟钻过1个隧道。而在黑暗隧道内的快速行驶中,肉眼无法识别的细微安全隐患,也正是靠着监测着隧道变形、轨道沉降等诸多传感器的自动预警来排除。
回家的第二程路,夏加拉布登上了大巴车,驶上雅康高速。这是一条圆了甘孜地区人民高速公路梦想的云端天路,它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快速攀升,135公里的路程要经历2000米的高差,跨越7座特大桥。
横跨大渡河的兴康特大桥建设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带、复杂风场环境下,却能够让设计时速达到每小时80公里,投运4年多,日夜车流不息。桥是怎么抵御外界带来的安全挑战呢?
原来,大巴一上桥,安装在大桥不同部位的传感器就开始工作。这一瞬间,桥面安装的超高精度倾角传感器开始计算桥面挠度、桥塔安装的倾角传感器收集桥塔倾斜变形数据、主梁各部位的传感器收集桥面振动频率、幅度数据,信息融合历史数据,系统计算出了大桥当下和未来的承载能力。
同时,感知环境危险的传感器监测着地动、风吹等细微变化......众多传感器在分秒间、方寸内共同守护着大桥的安全。
春运期间,平均每天都有超3000万人次像夏加拉布一样奔波在回家的路上,一趟趟智能列车飞驰,一辆辆大巴车穿行于桥梁、隧道间,数千万的传感器编织成一张精密周全的安全网,守护着每一个出行的人,给人们更多的温暖安全。
在这段3分多钟的新闻中,许多民众或许第一次听说传感器这个陌生的科技名词,也第一次了解到传感器在高铁、道路、桥梁等等国家重大基础工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你知道传感器有多重要吗?
传感器有多重要?十大科技之首!(以下内容来源:硬核熊猫说)
日本在上世纪就将它列为十大科技之首,他们的工商界给出评价:谁支配了传感器,谁就能支配了新时代。
中国、美国、德国等世界将传感器列为未来重大科技项目,拼命想要在传感器上实现技术突破,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