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郑州致力于打造世界传感器产业集群,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已经形成,郑州高新区的科技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区,汇集了汉威科技等3000多家在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
不过,智能传感器产业要想实现强链补链、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刘永红说,过去几十年,智能传感器已实现了国产化自主可控,但国内中高端传感器90%以上依然依赖进口。智能传感器产业高端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刘永红说,智能传感器行业是对综合要素要求非常高的产业,需要综合性、聚集性的人才,而河南在高精尖人才方面还较为短缺。智能传感器从技术到产品的过渡周期较长,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也应该更为持久和坚定。
“目前,政府部门普适性、通用性的政策较多,但专项支持政策较少。”刘永红说。政府的支持政策,应该更专更精更持久。人才方面要“内扶外引”,留住本省优秀人才,引进外省高端人才,为他们提供长久的支持服务平台,让他们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
“省内的传感器企业,更多地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即生产、制造与销售方面,但上游的设计、研发环节较为薄弱。”他说。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中间需要中试平台的测试,为此需要建设中试线,对成果进行研发测试,形成产业链的小循环,解决企业的迫切需要,支持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
【发展】打造千亿产业带
河南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如何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发展?
《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路径,巩固气体、红外等传感器优势,重点发展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的智能传感器,加快MEMS研发中试平台建设,补齐以特色半导体工艺为代表的技术短板。
提升世界传感器大会影响力,建设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以及开封、洛阳、新乡、鹤壁、三门峡、南阳等各具特色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区,打造“研发设计—材料设备—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系统/应用”产业链,形成智能传感器、物联网联动发展新格局。
刘鹏介绍,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致力于加速聚合环境传感器、智能终端传感器、汽车传感器三个特色产业链。重点建设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形成千亿产业带,实现智能传感器产业跨越式发展,最终将郑州打造成中国智能传感谷。
其中,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是首个启动的新建设的载体项目,将会建成近百万平方米的产城融合城市综合体。刘鹏说,通过双创基地、中试基地、总部基地以及产学研企业集聚区,建成一条完整的包括企业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规模生产的服务体系,最终打造成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先导区、智能传感器应用的示范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引领区。
未来,通过强链补链的引进,打造研发中试平台,从高校的技术研发,到科研场所的产业熟化,再到园区企业的产品商业化,三者之间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最终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