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政特别提到,建立共性技术平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因素。要依托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实现高端科学仪器产品国产化,普通科学仪器产品微型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要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服务。
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为核心要素的质量基础设施(QI),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会专家提出,可以通过建立“QI+金融”支持模式,促进政府部门、技术机构、社会资本多方合作,建设QI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应用验证机制和标准规范,支撑科学仪器原型机进行试验、评价,直至商业化应用。将技术隐性收益和市场显性收益相结合,或能推动高端科学仪器跨越基础研究与商业化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
统筹资源推动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与国外先进仪器水平差距依然明显,科学仪器自主研制仍面临多重挑战。”在白春礼看来,我国科学仪器研制还未形成良好创新生态。在技术研发方面,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不足,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才队伍方面,高端技术人才长期缺乏,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在产学研融合方面,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创新机制不够完善,项目验收后缺乏持续合作机制,仪器技术迭代升级乏力。
为完善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生态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副主任徐涛呼吁,要从人工智能新变革、国产科学仪器生态圈构建、应用场景挖掘等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联合国内顶尖高校、行业龙头企业、研究型医院等,实现产学研政企金全链条协同,共同推动我国高端科学仪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要从‘用起来’开始。”白春礼认为,只有把更多国产化仪器设备投入实际应用,才能通过反馈实现科学仪器不断迭代升级。
白春礼还建议,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资源配置、分类评价机制。他提出,要重点支持技术支撑人员发展,重塑工程师文化,还要重视培养大国工匠,给予他们专门的发展空间。
在加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方面,白春礼认为,政府应做好顶层谋划,突出重点,将有限的科研经费集中使用,构筑安全底线。企业作为科学仪器的创新主体,要牵头建立产学研用创新团队,筑牢科学仪器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通科学仪器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渠道。
“我们要坚持资源统筹、协调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一流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搭建协同平台集聚高端人才,完善政策环境营造良好生态。”白春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