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而传感器作为几乎所有智能硬件的关键部分,是上海智能园的核心产业。本文将介绍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探寻其千亿目标的实现路径。
高难度的战略任务
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是一个肩负国家战略任务的特色园区。传感器是卫星雷达、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汽车、手机等几乎所有智能硬件的关键部分,有很多方面的应用属于高精尖范畴,更有相当部分应用于国防领域。
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目标是弥补智能传感器“中国芯”短板,聚焦智能硬件、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领域,发展基于MEMS半导体工艺,涵盖力、光、声、热、磁、环境等类目的智能传感器产业。
据工信部《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要求,“集中力量打造以上海、江苏为重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区”。目前,长三角地区已集聚了全国50%以上的智能传感器企业。
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是国家级产业平台,是工信部要建设的15个创新中心之一,目前落户嘉定。
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作为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一体两翼”布局中的“一翼”,于2019年12月24日启动。当时即有32家企业签约入驻,总投资额248亿元;同时《关于嘉定区进一步鼓励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有关意见》发布,预计到2025年,嘉定区以智能传感器芯片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相关产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使其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传感器及智能硬件产业高地。
对于千亿目标,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徐嵘表示,嘉定完成这个任务时间紧迫。“目前全嘉定区约有275亿元传感器相关的产值,嘉定工业区内相关产业按工业统计口径有160亿元产值。如果要实现达标,嘉定工业区应该实现约600亿相关产值,全嘉定才能完成1000亿的目标。现在距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产业能级规模固然重要,但在普遍追求“亩产”的今天,有产值还得创造利润,产生税收。但从投入回报来看,在传感器行业取得好绩效是个高难度任务。徐嵘表示,“西方国家在这个领域发展得比较早,我们在追赶,需要付出很多的沉没成本。很多时候投入很大资本,但技术差距不会缩小,也没有任何回报。”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千亿目标,并非仅靠传感器产值,而是传感器相关全产业链。传感器的市值并不高。徐嵘举例,嘉定工业区有家生产手持额温枪芯片的企业,其产品占全球、全国市场的很大份额,一直供不应求,但总产值只有1亿元左右。所以千亿传感器产值,需要兼顾上下游,譬如智能教育、智慧驾驶等上下游的产品才能实现。重要的是,这些下游产品更容易赢利,更有市场开拓能力。
市场能力是徐嵘口中的高频词,战略产业与市场赢利能力,一直以来似乎是一对相悖的概念,但战略产业也必须有市场能力,这已是政府和企业的共识。
“中电海康集团(海康威视母公司)的董事长陈宗年曾经讲过,上海很有为国担当精神,但不能只做高技术含量、但不赚钱的产品。一定要把高技术产品的下游市场也做起来,只有兼顾能赚钱、能市场化的产品,高技术产业才能发展起来,否则难以为继。” 徐嵘说。
徐嵘表示,目前行业里有市场能力的智能传感器企业凤毛麟角。政府可以为行业引进必备的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提供设备和技术服务,以此吸引上下游企业进驻园区。但市场开拓还是要靠企业自己,不能仅仅依赖政府财力投入。“我们需要的不是林黛玉式的企业。我们需要的是能从石头缝里自己长出来的企业,不仅有技术,还能发现市场、攻占市场,能把技术变为市场欢迎的产品。”
传感器项目其实是泛集成电路产业,这个行业除了技术难度大之外,环保压力也不小。据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沈杰介绍,集成电路项目除了投入高之外,还有高耗能、高排放的特点,“我们要投入很多去做排放废水废气的治理。为了发展这个行业,还特意向环保部门报备,调整了环保政策,才达到引入集成电路企业的标准。”
另外,嘉定工业区目前的土地存量已经不多了,嘉定工业地块能拿出来开发使用的大概有2000亩左右,如果算上可以动迁的地块,可以达到2800多亩,大多数都是10亩、20亩这样的小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