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林尽染的晚秋,上海化身一座绚彩之城。在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的教室里,22岁的研一新生王秋艳,正在上集成封装课程。
本科就读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她,对传感器既熟悉又陌生。“未来汽车是传感器应用的‘万花筒’,各种门类、功能的传感器都能得到应用。通过3个多月的学习,了解到这一个个小元器件的结构、封装原理,专业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培育传感器产业研发的肥沃土壤、应用的广阔田野,这是嘉定作为上海集成电路“一体两翼”中重要“一翼”的使命担当,也是老牌制造业强区的独特优势。“十三五”期间,嘉定区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规上年产值,实现从94.2亿元(2016年)到275.5亿元(2019年)的跨越,年均增速43.3%,位列四大新兴产业之首。
以“大项目顶天立地”,引“小项目铺天盖地”
说起嘉定的传感器故事,“超越摩尔”,可以说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7年9月,由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构建的国内首条“超越摩尔”8英寸研发中试线运行,提供产品研发、小批量生产等服务。10个月后,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作为落户于上海的首批国家级创新中心落子嘉定,以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中试为目标,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创新中心推出的联合实验室创新模式,将传感器基础技术模块化分解,形成智能化共性方案。”据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朱佳骐介绍,中心目前已与华证科技、万物工场等10多家科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助力企业技术转化。
▲国家智能传感器联合实验室简介
“平台建设、公共服务,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也是大项目落地的重要考量。”嘉定区经委副主任叶斌表示,截至目前,嘉定区传感器产业项目超过200个,总投资额超过1600亿元,其中,计划投资170亿元的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将承担“集成电路上海方案”关键产品和技术攻关相关任务;汇聚长三角四地优势的“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项目,将聚焦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和技术应用。
从龙头大项目的“顶天立地”,到活力小项目“铺天盖地”,嘉定也有着清晰的布局思路:建立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库一图谱”——国内传感器企业资料库、招商项目信息库、在谈项目跟踪服务库和产业园全产业链图谱,便于更好地梳理项目、追踪进度;同时开展全产业链招商,采取补链、强链的措施,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链。
▲智能传感器公共服务平台的测试设备
既是嘉定选择了这个产业,也是时代选择了嘉定
今年5月,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高级副总经理古元东,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并在新学期成为了王秋艳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传感器产业的人才缺口达27万,但国内院校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生仅不到3万,“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存在严重的人才缺口。”
为此,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与上海大学于今年5月共建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面向集成电路产业,打造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形成本科卓越创新培养、硕士领军工程师培养、博士解决“卡脖子”难题能力培养的特色。
▲即将启用的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新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