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辉认为,国内部分量子技术和产品可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整体支撑能力不足。特别是通用科学仪器,其发展和半导体设计以及工艺技术息息相关,导致产品综合实力上存在5~10年的技术差距,在个别领域甚至10年以上的技术差距。
夏洋也认为,由于高端科学仪器的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在未来,至少要当国产科学仪器售价达到进口仪器的1/2甚至2/3,相关仪器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由于应用市场不同,仪器仪表也分为民用市场、军工航天等领域。目前,高端仪器的进口在民用市场、科研领域渠道还比较畅通,但涉及关键技术比如核工业、军事、航空航天等仍存在不少问题。
中科院研究员罗屿告诉记者,在他们所里,科学仪器分为商业设备、自制设备,用于重大研发等的仪器,国内厂商基本能做,而商业设备都是进口的。总体上,所里单价100万元以上的高端表征设备都是进口。
“仪器的进口需要结合具体领域看。比如物理领域,特别是涉及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这些和产业化没什么关系,和现实生活很远,所以没什么国产设备,基本靠进口。不过,目前科学仪器类全球都处于合作状态,所以大家还是在全球采购仪器。”他告诉记者。
吴爱华也对记者表示,从仪器仪表的科研市场来看,全球合作仍然紧密,高端仪器公司也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占全球15%甚至更高”。
同时,涉及敏感领域和关键部件,依然存在“卡脖子”风险。特别是涉及技术领域的仪器设备,进口占比不低。
中科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举例说:“我们有的科研单位实验室里仪器七成都是进口的。这应该怎么去加强?就是要想方设法加强研发,把自己的仪器水平做上去。”
中科院研究员李成对记者说,现在国产化设备还存在一个空心化的问题,例如设备整机大部分部件都是国产,但是真正的核心部位还是国外进口,所以如果国产设备中这些进口的关键零部件被“卡”,也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国产设备。
王哲辉就表示:“中国一直以来都属于美国商务部限制出口的国家,例如测试设备中的一些高性能芯片,中国就很难从美国买到。”
仪器行业多而不强,缺少明星企业
据行业内数据估计,我国仪器行业共计2000余家规模企业,3400亿元产业规模。
吴爱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结果上来看,目前我们仪器行业呈现企业多但不够强大的局面,“我们产业人均产值比较低,而美国、日本、德国行业人均年销售额可能是150万~200万元之间。”以德国为例,2019年德国330家企业共4.86万从业人员,创造739亿元收入,中国270家规模企业,共7万从业人员,350亿元收入。
在部分高端仪器领域,我国的进口占比超过八成。总体来说我国还缺少“明星”企业。
吴爱华说,目前,行业产品技术整体状态,在整机方面基本是人有我有,总体处于追赶状态,但是多种高端仪器我们还在起步期,外企属于迭代期。另外关键部件高度依赖进口,研制企业难寻。
这种情况也和我国仪器行业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我国起步早,快速发展晚”,她补充道。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就开始起步,在1960~1970年出现小高潮,1980~2000年进入低谷期,这个阶段外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到2000年以后,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期,高于世界平均增速。
“所以从结果上来看,我们的行业要年轻一些,这也意味着积淀没有发达国家丰厚。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企进入中国后,很快就形成高占有率。再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民营企业渐渐发展起来,初步形成了目前我国仪器行业发展的主体。”吴爱华对记者说,现在我国处于一个追赶期,从历史进程上看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正在研发但很少被购买,国产仪器为何难被认可
在夏洋看来,目前,高端国产科学仪器仍处于“正在研发,也很少被购买”的尴尬境地,而如何将国产仪器摆在实验室里,关键是要从需求侧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