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华之光,照亮的是中国的科技未来,指引着数代人的科研之路。
钻研理论、刻苦实践、开拓进取,这些词在王大珩身上都有着体现。他是光学领域的领路人,对中国光学领域来说有着数一数二的贡献;他是实践至上的推崇者,对于实践有着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他是发展教育的热心人,对人才培养献出了个人毕生的精力。他是"中国光学界泰斗"——王大珩。
漫漫光学路
王大珩于191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亲王应伟在许多领域成就非凡,是我国有名的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或许是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王大珩从小就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从青岛礼贤中学毕业后,王大珩进入到清华大学学习,就读物理系专业。
1938年,努力上进的他考取了留英公费生,前往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专业,开始了他的漫长光学路。在转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后,王大珩跟随著名玻璃学家特纳教授开始了光学玻璃的研究。在英国工作并获得了一些成就后,王大珩却选择了回国。1948年5月,王大珩乘客船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他先是到北平研究院所工作,在1951年就受到中国科学院邀请前往北京筹建仪器研制机构工作。在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春光机所)馆长、所长后,他的科研之旅也拉开了帷幕。之后,王大珩一直在为中国科学院工作,他对光学领域的学习也在回国后迈入到了新的台阶,中国的光学也因他展开了全新的一页。
光学科研之就
初在英国的王大珩早已进行了对光学玻璃的研究。在国际著名物理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创造性地提出了独到新颖的论点。在英国学术界,他很快小有成就。1945年他研制出的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还在英国成为了当时的商品仪器。他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在英国得到的不凡成绩,王大珩对于光学领域已经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回到中国后,在长春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期间,王大珩带领研制的光学玻璃则成为仪器馆成立初期的重要科研成果。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出了高精光学仪器的著名"八大件",长春光机所也因此闻名全国科技界。这一卓越的成就也包含着王大珩倾尽的心血与坚持。后在红外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等领域,王大珩和所领导的长春光机所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国家十分需要大型京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时,即使是在技术条件水平落后的时代,王大珩还是响应号召,亲自指导,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坚持,超指标地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这是王大珩对于国防光学工程领域献力的开始。王大珩不只是理论研究的追求者,更是在亲身实践上作出了表率。1980年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光学工程在中国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中得到运用,这也让王大珩决定在国防光学工程方面的研究上更加深入。
在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想要占据世界军事科技绝对优势时,世界各国都表现出紧张的状态。当时的中国也注重科学发展,科技界领导人都在计划着科技革命。在这时,有人建议等到国家条件成熟时再进行革命或者是通过用钱买的方式来获得高科技。尽管任务紧迫,王大珩也坚持认为,真正的高科技,是永远不能用钱买来的。
热衷教育的实践者
王大珩自身对于科研的热爱让他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对于国家教育的发展,王大珩付出的努力可不少。建国初期,他便与他人一同提议在大学开设光学仪器专业。这一提议后也得到认可,浙江大学成为了最早开设光学仪器系的大学。这为光学仪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摇篮。
在成立长春光机所之时,王大珩便领导开办了全国光学设计训练班。训练班的开展对许多人有着启蒙,不少有成就的光学科学家就是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科学之路。后在1958年,他又倡导创办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对于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王大珩也做了许多功课,他亲自制定专业,设置学系,并为学生教授知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