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光机所是我国光学事业的发源地,也是最早的光学体系根基。他们像母亲河一样,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输送着光学人才。在四大光机所里,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正是他们的努力,奠基了我国光学事业的如今蓬勃发展。之前我们分享了几位西光所老前辈们的人物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那些人、那些事~
“‘孤儿’这个身份对我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习惯于依靠自己,处理事情时好独行其是,常引人不满。这种习惯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但也塑造出了我的独立人格和坚定意志,让我不会人云亦云。“
——陈星旦
陈星旦,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孤苦童年,不灭求学心
1927年5月6日,陈星旦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市虞唐镇的一个村庄里。陈星旦原名“陟妃”,寓意思念母亲。陈星旦的童年是不幸的,母亲因生他难产而死,父亲也在他1岁时因参加革命不幸遇难。
小小年纪失去双亲,家中只有年迈的祖母和十四岁的叔父将他抚养长大。好在乡亲们友爱和睦,都很爱护他,使他没有感受到太多的不幸,更未曾被冷落或歧视。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浩劫正在来临。他四岁时,所居住的虞唐镇郭门塅船形屋场遇到大暴雨,他们家世世代代居住的房屋顷刻倒塌,几代积攒下来的家私被冲刷殆尽。
陈星旦的童年虽然坎坷不断,但求学之路却是顺风顺水。只有四岁的陈星旦开始在“陈氏笃德小学”上学。由于上学路途遥远,还要过河淌水,因此9岁开始陈星旦选择住校寄读,早早开始了独立生活。
而“陟妃”这个名字也陪着陈星旦直到小学毕业。十余岁考湘乡中学时,老师帮陈星旦改了名字,也许是出自《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成绩优秀的他,顺利考上了县里唯一一所县立中学“湘乡中学”,成为了村里的骄傲。
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困窘,陈星旦无缘高中。1940年,恰逢国民政府在离他家不远的永丰镇办“中央技术科”,招初中毕业生,学费和住宿费全免,还能包就业。这对于想继续读书的陈星旦来说有“致命的诱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该校电机科。
他们在抗日烽火越烧越近的环境下度过了三年紧张而有序的学习生涯。1944年,长沙失陷,学校解散,陈星旦被迫背井离乡,一路逃到贵阳的一家修车厂才有了安身之处。
陈老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几年的经历是他求学生涯中最丰富、最值得回忆的几年。让他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要强盛,就得科技强国。这些经历也为他后来选择学理工科,为社会的科技进步而奋斗一辈子奠下了基调。
结缘光学,确定一辈子的大事
直到抗战胜利后,陈星旦才回到阔别一年半的老家,在农村教了一年小学后,选择报考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并顺利考取了物理专业。
1950年春天,23岁的陈星旦面临大学毕业,该何去何从?此时,东北招聘团来湖南招应届毕业生,陈星旦便和同学一起去东北科学研究所做技术工作。这一去,陈星旦便确定了一辈子的大事——投身光学建功立业。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星旦到了东北科学研究所后,利用自己中技的实习经历,以及独立自主和不轻言放弃的性格,一头扎进了实验室,解决“如何提高磁场测量的精度”问题,并将相关成果总结发表出来了。
1953年,陈星旦被王大珩先生调到了仪器馆(今长春光机所),在这里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在这里,他在物理测量方面做过多项国内急需的开创性工作,先后负责了磁力探矿仪、温度计量标准和辐射高温计、红外探测器和光谱仪、大气光学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逐光而行,因光而荣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个瞬间,见证者有之,亲历者寥若晨星,陈星旦无愧其一。
1963年,王大珩先生带着陈星旦去北京参加了一场秘密会议。直到会议现场,陈星旦才知道,原来是研究原子弹的爆炸问题。
会议上,核试验负责人程开甲先生对王大珩先生领导的长春光机所下达了两项艰巨的任务:核爆炸所产生的光辐射的杀伤效应和杀伤范围有多大?爆炸当量又如何计算?至于采取何种方法,研制出什么仪器来完成任务,一切都由科研人员自行决定。经过思考并征集意见,王大珩先生当场表示:“火球的高速摄影由我负责,光冲量的测量由我所陈星旦同志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