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会开车的人越来越多,会修车的人越来越少。”这句话多少道出了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缺乏的尴尬。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发展离不开人才,过去30多年,中国制造业工人基本是依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且大部分服务于对技能没有过多要求的低端制造业和低端服务领域。
人社部一项统计显示,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且严重缺乏,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鉴于人口红利的消失,10年后中国进入工业强国行列,这一缺口或将进一步扩大。
职业技能培训院校曾被寄予培养高端产业工人的厚望,但多年来,职业技术院校仍未迎来发展的春天。
职业院校发展最大的“瓶颈”来自生源。例如中等职业院校,多年来,学习成绩不好的,对于学习没多大兴趣的学生都被挡在高等教育的门外,而中等职业院校只能在这些学生中展开生源大战,为了生存,职业学校大多没有入学门槛,采用面试入学,那么学生的素质就不言而喻了。此外,由于社会偏见等原因,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报考职业院校,一些职业院校的招生计划还完成不到一半。
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备普遍低于普通高等院校。一些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能力有限,仅能维持正常运转,特别是县级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部分甚至停留在“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水平。缺乏专业教师,没有配套的实训设备,学生参加实训锻炼、定岗实习的机会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