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仪器,越是高端科技,越离不开与之匹配的高端仪器作为科研的支撑。
正解局(ID:zhengjieclub)出品
一说起卡脖子,很多人想到芯片。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仍然摆脱不了对少数品类产品进口的高度依赖,排名前三的是芯片、石油——以及不为大多数人了解的科学仪器。
我国90%的高端科学仪器要进口,被国外公司垄断。
如何才能破解“卡脖子”?
1、国外垄断
科学仪器被称作科学家“窥视世界原始信息数据源头的眼睛”。
据统计,到2017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获奖项目中,因发明科学仪器而直接获奖的项目占11%。72%的物理学奖、81%的化学奖、95%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都是借助尖端科学仪器来完成的。
想做出点别人做不出来的研究,手里也得有别人没有的家伙式儿。
以现代物理研究为例,约有1/4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工作与仪器研制有关。
在当代科学研究中,谁拥有先进的仪器,谁就掌握了探索和发展的主动权。
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在科学仪器领域所掌握的主动权实在太少了。
据统计,去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2.79万亿元。其中四分之一的投入是仪器设备采购费用,占科研固定资产投资的近6成。
然而,在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下,国产科学仪器能抢到市场份额的却屈指可数。
科学仪器采购数据
目前,中国约73%的分析测试仪器需要进口,某些高档精密仪器的进口比例更高,个别特种专用仪器则完全依赖进口。例如国内的电子显微镜市场,就有99%的份额被全球五家公司瓜分。
类似核磁共振波谱仪、液质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的“国货”占比率,则更是只有可怜的0.99%、1.19%、1.32%。
毫不夸张地说,在高端科研仪器上,卡脖子的情况更加严峻!
2018年,北大核磁共振中心一台布鲁克核磁共振仪出了故障。
校方向仪器生产方的国外厂商发出售后要求,得到的回复却是,先付23万元人工费,然后才去做修理准备。
换句话说,即使没能修好,这笔钱也不会退还。
北大核磁中心一台950兆赫的核磁共振仪正在工作
听到这种无理要求,北大核磁共振中心愤而终止合作。
北大核磁共振中心的声明
可强硬的态度解决不了实际的无奈,以至于集齐了国内该领域多名工程师之合力,却依然无法修好这台仪器。
现实很骨感,国内几乎没有厂家能生产这种叫核磁共振仪的东西,连关键零部件也不行。
由于我国的高端科学仪器过于依赖进口,在关键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的研发中,很容易在关键设备和部件上被“卡脖子”,类似北大这样被“勒索”的情况屡见不鲜。
2、国产差在哪里?
在大众心目中属于“高精尖”的科研领域里,恐怕每个人都得承认,国产仪器确实跟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
首先是技术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