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乃一国经济之根本。近两年,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迹象显现,引来了举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和担忧。最近更成为了2017“两会”和“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热议话题。
“脱实向虚”危机重重 标本兼治需创新
“脱实向虚”是指资金过度流入资产价格部门(如房地产),且实体部门(如制造业)所获资金占比减少的现象,即“资本找不到项目,制造业找不来钱”。就这一现象,近日在京召开的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坦言,目前制造业遇到一些困境,社会上有大量资本找不到投资方向,而制造业需要大量投资却找不来钱。同时,制造业存在投资收益率较低的情况,很多制造业企业赚了钱后也去资本市场上增值,而不是进一步投入到制造业中。“很多银行资本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中,而是体外循环、以钱生钱。尽管短期内银行的效益会非常好,但长期积累起来就是一个系统性的风险。”
究其原因,中国经济的“脱实向虚”根源在于实体经济总体上不振、投资吸引力不强。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总量问题,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例如:中国出口一亿双跑鞋,利润买不来一架美国产的飞机。设想若制造业回报丰厚,资本往“利”处流,自然会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所以转型升级是关键,让制造业从依赖于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本的资源驱动型增长,转移到基于高生产率和创新的增长上,从产业链的价值低端向高端去发展。依托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中国经济“脱虚向实”标本兼治的良方。
信息化驱动创新 引导“脱虚向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升级;而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的核心手段就是“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当前,信息化正日益深入渗透各传统行业、消费领域和城市生活中,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不仅成为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也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出门不带现金,使用手机支付。2017年,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更是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信息化已是中国经济的“脱虚向实”重要引擎。